分享
类型: |
乘骑恐龙 |
重量: |
280kg |
尺寸: |
7米 |
动作: |
嘴张合、眨眼、头上下、头左右、前肢动、身旋转、摆尾、叫声 |
简介: 乘骑恐龙作为一款游乐互动的恐龙产品有两种分类,1是骑上恐龙原地运动,摇头摆尾晃动身子。2是骑上恐龙,恐龙就像骑马一样向前走动,可以控制方向。 |
相关产品
霸王龙(骑龙)
霸王龙的属名在古希腊文中意为「残暴的蜥蜴王」,种名在拉丁文中意为国王。有些科学家认为亚洲的勇士特暴龙(Tarbosaurus bataar)是暴龙超科的第一个有效种,而其他科学家则认为特暴龙是独立的属。除此之外还有许多暴龙科的种已被提出,但它们多被认为是暴龙的异名,或被分类于其他属。
双冠龙(乘骑恐龙)
双冠龙(学名:Dilophosaurus)是生存于侏罗纪早期的恐龙,双冠龙长达6米,站立时头部高约2.4 米。头顶上长着两片大大的骨冠,故名双冠龙。
厚鼻龙(乘骑恐龙)
厚鼻龙(属名:Pachyrhinosaurus)意为“有厚鼻的蜥蜴”,是鸟臀目角龙下目恐龙的一属,生存于晚白垩纪的北美洲。第一个标本由查尔斯·斯腾伯格(Charles M. Sternberg),在1950年于加拿大亚伯达省发现,并在1950年命名。目前已在亚伯达省与阿拉斯加州发现12个部份头颅骨。这群大量的化石直到1980年代才开始研究,引起大众对于厚鼻龙的兴趣增加。
霸王龙(恐龙骑士)
霸王龙即雷克斯龙(Tyrannosaurus Rex),生存于白垩纪末期的马斯特里赫特阶(MAA)距今约6850万年到6500万年的白垩纪最末期,是白垩纪-第三纪灭绝事件前最后的非鸟类的恐龙种类之一。化石分布于北美洲的美国与加拿大,是最晚灭绝的恐龙之一。
暴龙(骑乘恐龙)
霸王龙即雷克斯龙(Tyrannosaurus Rex),生存于白垩纪末期的马斯特里赫特阶(MAA)距今约6850万年到6500万年的白垩纪最末期,是白垩纪-第三纪灭绝事件前最后的非鸟类的恐龙种类之一。化石分布于北美洲的美国与加拿大,是最晚灭绝的恐龙之一。
霸王龙(乘骑恐龙)
霸王龙的属名在古希腊文中意为「残暴的蜥蜴王」,种名在拉丁文中意为国王。有些科学家认为亚洲的勇士特暴龙(Tarbosaurus bataar)是暴龙超科的第一个有效种,而其他科学家则认为特暴龙是独立的属。除此之外还有许多暴龙科的种已被提出,但它们多被认为是暴龙的异名,或被分类于其他属。
霸王龙(乘骑恐龙)
霸王龙的属名在古希腊文中意为「残暴的蜥蜴王」,种名在拉丁文中意为国王。有些科学家认为亚洲的勇士特暴龙(Tarbosaurus bataar)是暴龙超科的第一个有效种,而其他科学家则认为特暴龙是独立的属。除此之外还有许多暴龙科的种已被提出,但它们多被认为是暴龙的异名,或被分类于其他属。
腕龙(乘骑恐龙)
腕龙属于蜥脚下目,是种四足草食性恐龙。不同于蜥脚下目的其他科,它的身体结构像长颈鹿,有着长前肢,颈部高举。腕龙有个长脖子、小脑袋和一条短粗的尾巴。走路时四脚着地。腕龙的前腿比后腿长。每只脚有五个脚趾头。每只前脚中的一个脚趾和每只后脚中的三个脚趾上有爪子。腕龙的牙平直而锋利。腕龙的鼻孔长在头顶上。腕龙有个非常小的脑袋,因此不太聪明。它们成群居住并且一块外出。腕龙生小恐龙时不做窝,而是一边走一边生,于是这些恐龙蛋就形成了长长的一条线。腕龙不照看自己的孩子。它们吃东西时,腕龙不咀嚼就将食物整块吞下。
翼龙(恐龙骑士)
翼龙又名翼手龙(Pterosauria),是一种已经灭绝的爬行类,共有近100多个品种。尽管与恐龙生存的时代相同,但翼龙并不是恐龙。希腊文意思为“有翼蜥蜴”,是飞行爬行动物演化支。 生存于晚三叠纪到白垩纪末,约2亿1000万年前到6500万年前。翼龙类是第一种飞行的脊椎动物,翼龙的翼是从位于身体侧面到四节翼指骨之间的皮肤膜衍生出来的。较早的物种有长而布满牙齿的颚部,以及长尾巴;较晚的物种有大幅缩短的尾巴,而且缺乏牙齿。翼龙类的体型有非常大的差距,从小如鸟类的森林翼龙,到地球上曾出现的最大型飞行生物,例如风神翼龙与哈特兹哥翼龙,翼展超过12米,牙齿有10厘米长,有巨大的尖嘴。
双棘龙(骑士)
双棘龙属下有三个物种,分别是月面谷双棘龙(D. wetherelli)、奇特双棘龙(D. breedorum)及中国双棘龙(D. sinensis)
© 2018-2025 自贡市源中圆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:蜀ICP备18023866号-1 技术支持:四川百信智创科技有限公司
川公网安备51030002000230号